tel咨询电话:15132889745
tel_m

— 江南官方体育app —

江南官方体育app

  现实中,或者网络上,我们都见过了太多的事故车辆,尤其是新能源车。有的小磕小碰就“崴脚”,有的静止状态就起火,有的出现较大交通事故安全气囊一个不弹,有的高速路上方向盘瞬间锁死……

  几乎每款新车上市时,车企都会拍着胸脯宣称“绝对安全”。可当事故发生时,“安全”二字却显得这么脆弱。

  首先要看它的车身结构和材料,这点可以从车型的“白车身”上找到答案,如果车企把它展示在展厅的显眼位置,那就是比较自信了,反之藏着掖着的车企,我们尽量远离。

  然后要关注它的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一个是风险的“先知”,比如是否标配自动紧急制动和盲区监控等,一个是最后的防线,万一发生碰撞,安全气囊能否顺利打开,是否够多等都是要考虑的。

  当然,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也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挑选的。报道中经常发生起火和自燃的品牌,我们尽量避开,优先选择装车量多而事故率低的品牌。

  至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它本身也是从主动和被动安全方面辅助我们更轻松、安全地开车,所以搭载一套行业领先智能辅助系统的车也是让人信服的。不过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目前不能完全代替人工驾驶,驾驶员仍是安全责任主体。

  选车,一定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你追求的豪华:品牌的知名度、车内配置的丰富程度、驾乘的舒适性以及豪华感这些,在你的生命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

  在新能源车销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上半年累销546.8万辆的今天,因新能源车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舆情也正在愈演愈烈。

  大徐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他所驾驶的那辆某新能源品牌纯电轿跑,提车不到三个月,就在一次高速公路行驶中,忽然出现方向盘锁死无法变道情况。

  “现在想想依旧心惊胆颤,还好我最后想办法把车成功停在了应急车道上,不然一旦碰车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连环性事故。”

  大徐透露,事后经4S店检查车辆的方向机存在设计缺陷,若渗水便会导致转向机故障。“虽然给我做了打胶处理,但谁能保证这样的一种情况不会再发生。”

  浙江的黄先生遇到的则是新能源车崴脚故障。据他回忆,他所驾驶的某新势力品牌SUV有次行驶在城市道路时,后车轮突然断轴。

  事后第一时间,黄先生联系了该新势力品牌售后人员,但其给予的说辞是,“这是由车主操作不当导致的断轴,不属于质量上的问题,能联系保险方索赔”。

  “当时赶紧报了保险,但他们到场检查后说是车轮外部看起来没损伤,应该是车子本身质量上的问题,建议找厂家。”黄先生的语气里仍略显愤懑和无奈,“三十多万买了个纸糊的车?”

  新能源车断轴看起来似乎像个“概率事件”,但实际上,近两年来类似的车主投诉不在少数。有车主在停车场挪车时断轴,有车主在过不到20厘米坑洼时断轴,还有车主在小区门口过减速带时断轴......

  今年年初至今,车质网第三方投诉反馈平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关于续航虚标的投诉量达948起,其中不乏有新车实际续航能力不足70%的情况。

  与此同时,因电池引发的电车自燃事件也仍在持续发生。2月,温州永嘉某小区地下车库一辆静止状态下的电车自燃,火势蔓延导致周遭8辆车不同程度损毁;4月,一辆新能源电车在上海某充电站充电时底部突然起火自燃;6月,贵州贵阳一辆新能源车在驶入停车场途中自燃......

  智能驾驶的“坑”则相对更隐蔽。北京车主王先生开启“自动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自动并线时,系统因误判前方车辆,导致碰车;上海一位车主的车在自动变道时撞上护栏,行车记录仪显示,系统未识别到护栏,反而加速超车。

  此外,还有些被忽略的“小问题”,单独看像“小毛病”,实则叠加起来会在关键时刻有致命隐患。

  比如,某电车在车辆碰撞后因电动车门卡死没办法打开,最终造成车主及车内两位乘客被困车内无法逃生;某辆车长期有刹车异响情况,有次雨天路面湿滑因刹车失灵而追尾前方车辆。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某些车企为“自保”,会选择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刀,使用更廉价的材料,采用更简单的技术方案,以压低成本。

  “持续性地降本增效,必然会让车企陷入一味降成本的恶性循环,而质量这张本应是每个车企标配的底牌,自然就会沦为部分车企的致命弱点。”

  这场安全失守的开端,或许与互联网思维对传统造车逻辑的冲击有关。传统造车往往强调“安全是1,其他是0”,互联网思维则更在意产品的迭代速度和用户眼球的聚焦。

  传统车企造一辆车,白车身的钢材强度、焊点密度、防撞梁厚度都是经过千次碰撞测试打磨的,某合资品牌甚至为0.1毫米的钢板厚度差异,在实验室里撞废过几十辆车。

  但部分新势力车企为了降造成本,一边喊着“笼式车身”“热成型钢占比”这类宣传话术,一边却悄悄降低关键部位的钢材强度。

  比如,A柱用高强度钢,B柱就偷偷换成普通钢材;宣传图里防撞梁厚实如臂,实车却改用铝合金材质。更有甚者,会以追求“低风阻造型”为噱头,把前悬缩短到极限,但这样就会导致车辆在碰撞时吸能空间被严重压缩,而可以预料,缺少了缓冲区的车,其车辆碰撞时的安全指数必然会大大降低。

  悬架作为车辆操控与安全的“腿骨”,本该用锻造铝合金或高强度钢,有些车企却换成铸铁件,甚至采购小厂生产的劣质控制臂。

  制动系统方面,某品牌为降低能耗,将刹车片摩擦系数降低,但就是这样微小的调整,却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制动距离,雨天更是有可能会出现“踩刹不住”的情况。

  电池安全的“短视”则埋下致命隐患。电池作为电车心脏,占整车成本四成以上,为此部分车企为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相关成本,会选择给中低配车型改用二三线供应商电池,但二三线电池在安全管理技术和材料上本质仍与头部厂商有一定差距,遇高温、碰撞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起火自燃。

  最后,车企对智能系统的“过度承诺”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某些品牌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无人驾驶”,用“自动变道”“全速域跟车”等功能模糊用户对“辅助”二字的认知。

  这种对技术边界的刻意模糊,导致部分消费者过于依赖信任智驾功能,更有甚者会选择在行驶中打开智驾睡觉,继而引发事故。

  如果说汽车厂商是造成消费者用车安全风险隐患的客观因素,那么,有些消费的人在购车时舍本逐末,对安全性不重视则是主观因素。

  在某新能源体验门店,刚毕业的小林对着展车两眼放光,当被问及车身结构用了什么钢材时,他愣了一下,“这重要吗?销售说有自动刹车和辅助驾驶,应该挺安全的吧。”

  而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各大新能源汽车门店屡见不鲜。慢慢的变多的消费者选车时,眼里只有大屏、加速、续航这些“显性参数”,却对车身强度、电池防护、制动距离这些“保命指标”漠不关心。

  就比如,从手机跨界转型卖车的一个初代造车企业,首款车就卖出高量,甚至很多消费者为了买它甘愿等待一年之久,这背后更多的是消费的人基于流量的选择。

  与诸多消费者的接触中,我们逐渐发现,当消费者注意力被炫酷的大屏、舒适的“女王副驾”、眼花缭乱的智能驾驶宣传,以及诱人的续航和加速数据所吸引,车辆车身结构、悬架,制动,质量控制,电池这些最关乎生命安全的“硬实力”,不仅被放在了次要位置,甚至有些消费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去了解和比较这些。

  “我觉得换车就像换手机,反正开三四年就换,没必要纠结那么多安全细节,所以我买车时只对比了智能座舱功能。”

  “销售说这是‘全球五星安全认证’,我也看不懂报告,看着大家都买就跟着订了。”

  更有不少消费者把电车安全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标配,认为“新出的、高科技的车肯定更安全”。

  与诸多消费者的接触中,不少老车主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之谈,总结后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要进一步探索车辆车身结构强度、安全气囊数量和布局、主动安全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等安全性能;同时,了解车辆底盘结构及形式和品牌,关注车主长期口碑中的底盘质感和故障率。

  比如查看车型的“白车身”资料,高强度钢占比超过60%的车型通常更让人信服;主动安全系统要确认AEB自动紧急制动、LCC车道居中保持这些功能在夜间、逆光等复杂场景下的识别率如何。

  其次,要考察品牌在电池安全技术方面的历史投入和实际事故记录,优先选择同级别车型中装车量高但自燃、电池故障投诉量低的品牌。

  最后,可以查阅专业的汽车评测报告以及安全评级机构的评价,并浏览相关车主群和汽车论坛里真实车主的反馈,这些会比销售话术更可信。

  当然,电车安全事故的减少仅凭消费者掌握避坑技巧是远远不足的,车企也要尽快提高车身骨架、电池包等质量,而不是只把成本花在看得见的地方。

  车企竞争虽激烈,但诚信才是赢到最后的必杀技,毕竟,对于更多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会为了“豪华配置”,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做赌注。

相关产品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案例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